專訪工信部部長苗圩:為制造強國建設裝上創新引擎 |
|||
來源:網絡 | 發布時間:2017年11月21日|||
摘要:
|
|||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圍繞建設創新型國家,黨的十九大進 行了系統部署,不僅再次強調創新發展理念的首要地位,明確了科技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網絡強國、交通強國“五個強國”建設以及打造數字中國、智慧社 會作為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具體目標,還在任務部署上重點強調了6個方面:更加突出基礎研究、戰略支撐、戰略科技力量、企業主體和成果轉化、創新環境建設和人 才隊伍建設。 如何以更大力度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為制造強國建設裝上創新引擎?本報記者獨家專訪了工業和信息化部黨組書記、部長苗圩。 制造業是技術創新的主戰場 記者:十九大報告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如何理解這一重要論斷?它對制造強國建設提出了哪些具體要求? 苗圩: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主體,是技術創新的主戰場,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領域。新工業革命與我國實施制造強國戰略形成歷史性交匯,我們必須把握變革趨勢和時間窗口,做好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這篇大文章,努力搶占新一輪產業競爭制高點。 我國在2010年已經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制造業大國,十八大以來,圍繞建設制造強國和網絡強國,工業和信息化部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了 顯著成效。但是,與主要工業發達國家水平和制造強國建設目標相比,多數領域在技術創新、質量品牌、環境友好等方面還存在很大差距,結構性供需失衡問題日益 凸顯。 創新是國家振興之源、強盛之基。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加強國家創新體系建設。貫徹落實十九大精神,就是要以更大力度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按照系統 創新鏈思想,完善普惠性支持政策,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需求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要實施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工程,聚焦戰略性、引 領性、重大基礎共性需求,建成一批高水平制造業創新中心。要加快應用基礎研究,拓展實施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加大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成果轉化力度,培育一批 創新型領軍企業。要實施工業強基工程,構建體系化、長效化推進機制,突破重點領域發展的基礎瓶頸。 六大措施推動創新成果產業化 記者:如何加大支持力度,破除科技創新應用到實踐中的藩籬?科技同產業怎樣實現無縫對接,使產學研深度融合? 苗圩: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工業和信息化部通過建設制造業創新中心、開展試點示范、夯實產業技術基礎、實施重大專項、促進軍民融合、加強產學研合作等措施,積極推動制造業領域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產業化,創新體系建設全面提升,產業化水平顯著增強。 一是建設制造業創新中心,打造產學研用緊密結合的協同創新載體。按照“中國制造2025”要求,瞄準產業共性技術供給缺失問題,實施制造業創新 中心建設工程,并鼓勵各地開展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形成了較為完善的頂層設計和遴選標準。工程自實施以來,已批復國家動力電池、增材制造、信息光電 子、印刷及柔性顯示、 機器人等5家制造業創新中心。 二是開展試點示范,推動產業新技術轉化應用。大力推動重大技術裝備創新使用,聯合財政部、保監會印發《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推廣應用指導目 錄》,加快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新產品、新裝備首臺(套)示范應用。印發《國家鼓勵發展的重大環保技術裝備目錄》,推廣新技術、新產品、新裝備,提高環保技術 裝備供給能力和水平。 三是夯實產業技術基礎,支撐和服務科技創新成果工程化。圍繞核心基礎零部件、先進基礎工藝、關鍵基礎材料和產業技術基礎四個方面,實施工業強基 工程,著力解決工業基礎領域關鍵問題。目前已建成19家產業技術基礎公共服務平臺、200家工業產品質量控制和技術評價實驗室,助力科技創新成果工程化。 四是實施重大專項,促進科技與產業發展結合。工信部牽頭組織實施核高基、新一代寬帶無線移動通信、高檔數控機床等重大專項,聚焦新一代信息技 術、高端裝備等重點領域開展研發與產業化。注重鼓勵由企業承擔產業化項目,圍繞產業鏈打造創新鏈,促進用戶與研發單位合作,加強與行業規劃、政策的銜接。 五是促進軍民技術融合轉化,服務國家軍民融合發展戰略。建立了國家軍民融合公共服務平臺,協調配合國務院和軍隊有關部門、軍工和民口重點單位,促進軍民融合信息交流共享。每年編制發布“軍轉民”目錄和“民參軍”目錄,拓寬軍民信息渠道,軍民科技協同創新水平明顯提升。 六是加強產學研合作,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探索建立以市場為導向的創新成果轉化模式,利用成果作價折算股份、許可他人使用、自行轉化 等手段,實現科技成果與產業對接轉化。如北京理工大學與北汽集團聯合建設的“北京電動車輛協同創新中心”具備學科發展、科學研究、人才培養三位一體的協同 發展能力,共同研發的北汽電動汽車已上市銷售。 讓中小企業從創新政策中增強獲得感 記者:十九大報告強調“加強對中小企業創新的支持,促進科技成果轉化”。中小企業創新目前有哪些難點? 苗圩:中小企業創新包括技術、產品、管理模式、商業模式等方面的創新。當前,影響中小企業創新發展有外在的創新環境和內在的創新能力等因素。從 外在環境來看,包括營商環境、財稅政策、融資環境、服務體系等;從中小企業內部來看,包括企業的科技研發,對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應用,知識產權的創造、運 用、保護和管理等。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中小企業創新發展,不斷優化中小企業創新發展環境。工信部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創新各項工作舉 措,幫助中小企業切實增強創新發展的內生動力。 記者:中小企業創新,資金支持、政策扶持如何才能到位? 苗圩:要通過推動政策落實,盡快釋放政策效力,讓廣大中小企業真正從政策中增強獲得感。工信部將以新修訂的中小企業促進法實施為契機,積極發揮國務院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協調機制作用,按照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狠抓政策落實,協同推進中小企業創新發展。 一是認真做好中小企業促進法的宣貫落實。2017年9月1日修訂通過的中小企業促進法已頒布并將于2018年起正式實施。新法與原法相比變動較大、亮點較多。工信部將加強與相關部門溝通協調,抓好中小企業促進法的宣貫落實,推動法律規定的管用有效的政策措施落地實施。 二是充分發揮國務院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協調機制作用。工信部將繼續發揮好牽頭部門作用,加強統籌協調和服務,會同各成員單位加強重大問題研究、提出政策建議、抓好政策落實,不斷優化中小企業發展環境。 三是建立中小企業政策線上服務平臺。目前,工信部已建立了“互聯網+”中小企業政策服務平臺。將進一步推動建立以匯集國家各部門和各省、市、縣 出臺的中小企業促進政策,實現跨部門、跨地區的一站式政策服務為目標的中小企業政策綜合性服務平臺,實現政策資源共享和專網查詢。 四是不斷優化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的使用效率。按照中小企業促進法的規定,中央財政應當在本級預算中設立中小企業科目,安排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 金。工信部將與財政部共同優化專項資金支持重點、方向和范圍,以購買服務、獎勵等方式,重點用于支持中小企業公共服務體系和融資服務體系建設,引導社會資 源為中小企業提供市場信息、融資擔保、人才培訓、市場開拓等各類公共服務,實現“四兩撥千斤”“雪中送炭”的效果。 五是充分發揮好國家中小企業發展基金的作用。2015年,國務院批準設立總規模為600億元的國家中小企業發展基金,其中中央財政出資150億 元,目前已經設立了4只直投子基金。下一步,工信部將會同相關部門,在確保基金按照市場規則運營的同時,充分發揮中央財政資金撬動作用,吸引更多的社會資 本,支持各類中小企業開展新模式、新業態、新產品的創新。 六是全力推動中小企業創業創新。繼續支持各地小微企業創業創新基地建設,培育一批示范帶動作用強的國家小微企業創業創新示范基地建設。推動創客 中國平臺建設,舉辦創客中國創新創業大賽。進一步采取措施,推動在“雙創”中實現一二三產業相互滲透,產業鏈上下游、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讓更多小微企業 在市場競爭中發展壯大。、知識產權局、工程院、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國防科工局、全國工商聯日前聯合印發《關于發揮民間投資作用推進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的指導意見》(下稱《指導意見》)。 《指導意見》按照“市場主導、問題導向、協同推進、公平共享”的原則,提出了八項提升民營制造業轉型升級的主要任務,包括提升創新發展能力、提升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水平、參與工業基礎能力提升、提升質量品牌水平、推動綠色制造升級、優化產業結構布局、鼓勵制造業企業服務轉型創新、鼓勵國際化發展。 在提升創新發展能力方面,《指導意見》提出,將探索完善制造業創新體系,推動骨干民營企業參與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建立鼓勵創新的風險分擔、利益共享機制。支持有條件的民營企業組建國家技術創新中心,推動民營企業參與知識產權聯盟建設和國際標準、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制定。同時,還將鼓勵和支持民營企業參與智能制造、工業基礎等多個領域,開放民間資本進入基礎電信領域競爭性業務,深入推進提速降費。 為保障各項工作任務落實到位,《指導意見》提出了五個方面的保障措施,包括改善制度供給,優化市場環境;完善公共服務體系,提高服務質量水平;健全人才激勵體系,提升企業管理水平;加大財稅支持力度,發揮引導帶動作用;規范產融合作,創新金融支持方式。相關措施將全方位提升對民營企業的服務水平,推動形成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促進制造業民營企業持續健康發展。 “這些措施主要是針對當前民間投資面臨的重點難點問題,有利于進一步激發民間有效投資活力。” 西南財經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吳垠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民營企業是制造業的主力軍和突擊隊,但近年來受多重因素影響,制造業民間投資增速明顯放緩。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今年上半年工業民間投資增長5.1%,增速比1至5月份提高0.8個百分點,但仍慢于整體民間投資增速。 “《中國制造2025》是推動新舊動能轉換和經濟邁向中高端的重要抓手,主管部門應該強化創新驅動和政策激勵,把發展智能制造作為主攻方向,促進整個制造業向智能化、綠色化和服務型升級,加快建設制造強國?!眳芹笳J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