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從循環經濟角度考慮建筑垃圾資源化 |
|||
來源: | 發布時間:2015年12月04日|||
摘要:
|
|||
11月1日,在“2015中國循環經濟發展論壇”召開期間,垃圾資源化分論壇匯聚了百余位行業資深人士。期間,“建筑廢棄物資源化”單獨作為一個重要板塊專門展開研討。 會上,中國城市環境衛生協會建筑垃圾管理與資源化工作委員會常務副主任陳家瓏作了題為《從循環經濟角度分析我國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的報告,向參會人員介紹了我國建筑垃圾資源化開展情況,并對未來加速我國建筑垃圾資源化進程提出了積極的意見和建議。 建筑垃圾是近年來社會關注的一個熱門話題,也是我們遇到的一個新問題。但是由于我們的準備不足、重視不夠,認識也不到位,缺少規劃和建設,體制機制也不健全,政策不落實等等原因,目前我國建筑垃圾處置現象仍然是“能亂倒就亂倒、能填埋就填埋”,認識還限于垃圾的處理和環境衛生的層面。 2010年到現在,我國已經有10個省市和167個地區,出臺了關于建筑垃圾管理的政策。但是仔細觀察我們不難發現,已出臺的相關政策中明確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的,從省級層面來看不到20%,從地區來看也僅僅是22%。 當前,全國32個省和直轄市已經開展了建筑垃圾資源化工作,全國已經有的和正在建的建筑垃圾能力在100萬噸以上的,大概有60家左右,小規模的處置企業有幾百家,總處理量不足1億噸。 我國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率只有5%左右,與國外發達國家平均70%以上,還有很大差距。而且已經投入生產的企業當中,能夠滿負荷穩定運營的并不是很多,盈利的更是少數。 長期以來,我國的建筑行業都是采用傳統方式施工,原料消耗大,加上管理的落后,從而產生大量的建筑垃圾。雖然已開始進行新型建材開發和利用,但規模和數量還非常有限。對建筑垃圾的利用剛剛起步,還沒有一套適合我國國情的建筑垃圾資源化手段,從而資源化進程緩慢。 資源化進程緩慢的原因和迫切性 與國外發達國家高資源化率相差較遠的原因,我認為關鍵有兩點。 首先認識仍是關鍵問題。從循環經濟的角度來看,對于建筑垃圾的處理,與單純的垃圾處理來說是不同的。首先是時間段上,從循環經濟角度來講,是要關注建筑垃圾從建筑物設計、施工,到建筑垃圾產生、拆分、加工、再利用等全過程,而如果從垃圾處理的角度來看,一般垃圾處理只注重末端。在人員上,如果從循環經濟角度來考慮建筑垃圾的問題,肯定是要全員、全體國民共同參與。如果單純從垃圾處理上考慮,那么也就是環衛系統、衛生系統等少數人員的關注。在效果上更有本質的區別,只有從循環經濟的角度,才能夠真正實現“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如果僅從垃圾處理角度上來看,就考慮不到減量和再利用,資源化效果也會很差。 所以,我們應該從環境、資源和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考慮建筑垃圾的處置問題,即在循環、再生、利用的基礎上實現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置。 第二個原因是建筑垃圾來源是多變的,成分復雜且數量不穩定。如果是開發商連片開發,產生的建筑垃圾就會更多。另外,建筑垃圾中混有大量的金屬、木材、塑料、紡織品、土和生活垃圾,形狀、規格變化很大,原料的加工破碎強度也不一樣,這便會增加建筑垃圾的處置成本。 從當前我國建筑工地拆遷現場來看,一般建筑物拆了就找空地堆放,如果空地再需要開發,那就轉移,這就是目前建筑垃圾的原料堆放情況。這樣一來,建筑垃圾處理就非常困難,它的處置成本要遠遠高于利用天然原料生產建材產品的成本,再生產品在市場上就沒有競爭力,企業就不賺錢。目前建筑垃圾“誰產生誰負責”原則一直沒有落實,補貼也不到位,所以出現處置企業不盈利。 兩大原因導致了我國建筑垃圾進程緩慢。同時,加速我國建筑垃圾資源化進程越來越迫切。 在城市發展中,人的需求和環境能源所承載的差距越來越大。從全世界的發展資料統計,我們目前地球上40%的資源只能滿足15%人口的需要,如果我們都要達到先進發達國家的生活水平,那得兩、三個地球,這顯然是不可能的。 現在我們國家每年基本建設消耗天然沙石120億噸,每年僅拆除的建筑垃圾有15億噸,今后大拆大建以后我們預算了一下,每年也不會少于10億噸。1萬噸的建筑垃圾要堆高5米的話,占地要2.5畝。大家可以考慮,現在國家現存的建筑面積,就光建筑這塊,不說構筑物,大概就是600億平方米,將產生600億噸建筑垃圾。如果我們這600億垃圾永遠是填埋的話,那我們將來的國土會變成什么樣?這是無法想象的。 循環經濟原則應貫穿全過程 基于以上現狀,很多人要問,我們到底該怎么辦?從循環經濟角度又該怎么發展? 在設計階段要考慮建筑垃圾產生以后的解決途徑和方法,我們的產品是建筑,在建筑設計的時候要考慮,將來總有一天會變成垃圾,不管建筑的壽命提高多長。 目前我國建筑物壽命實際是30年左右,設計規定是50年。要考慮建筑產品當中如何實行減量,比如說可以減少不必要的裝飾,沒有功能性的一些東西,要考慮到新建建筑如果能夠合理的利用再利用的建筑材料,再利用的概念是什么概念?就是直接用,不用加工。資源化是什么概念?是把建筑垃圾作為原料,再經過加工,再變成再生產品,所以再利用也是一個很大的方面。 用什么樣的體系結構更有利于現在的建筑部品再利用呢?因為建筑上各個功能不一樣,壽命肯定也不一樣,怎么把這些有機結合起來?拆下來的部品還能夠繼續使用,不要都一個模式,一種材料。考慮到如何更容易的實現循環利用,如發展鋼木結構,這都是百分之百可以再回用的。 在建造階段要考慮工廠化生產,裝配式的施工,減少現場建筑垃圾的產生。 在使用階段減少二次裝修,現在居民再裝修實在是太浪費了。在施工拆除階段分類堆放、裝運,能直接利用的直接利用,不能再利用的就變成原料資源化循環利用,降低生產成本,保證產品質量。這就是發達國家他們源頭分類的情況,不管是新建還是改擴建,都是用不同的大的垃圾箱。因為對于建筑施工隊來說,處理這些是舉手之勞,順便就分別放了,可是要把它混在一起,垃圾處理廠處理時就費勁了。 建筑物拆除也一樣,有些地方是不能夠分類拆除的,當然發達國家也有混著拆除,但是他們拆了以后不把垃圾運出工地,而要在工地里進行分類,拆下來以后用機械手把大木材、鋼材都分開,小的木材還要人工去撿。雖然人工很貴,但是他們這方面貫徹分類的很好,最后才能把分類的垃圾運出工地。 所以,建筑垃圾資源化應考慮在建筑設計、建設、使用、拆除等資源化全過程,都要落實“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而不是等到建筑物變成垃圾以后,才要解決建筑垃圾問題。 建筑垃圾處置是城鎮化發展中一個必須要解決的社會問題,是城市基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建筑垃圾的資源化利用是建筑垃圾處理最科學的途徑,建筑垃圾處理要以循環經濟為魂,從體制機制、法律政策、標準等全方面、全過程的落實“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發展這一新興的環保產業,為子孫后代造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