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關鍵材料國產化 新型顯示領域有了“國家隊” |
|||
來源:科技日報 | 發布時間:2021年03月25日|||
摘要:
3月18日,記者從廣東聚華新型顯示研究院(以下簡稱研究院)獲悉,國家新型顯示技術創新中心(以下簡稱新型顯示技術中心)近日獲科技部批準組建,這是我國在新型顯示領域唯一的國家級技術創新中心。新型顯示技術中心將立足新型顯示領域發展全局,突破一批核心共性關鍵技術,形成一流的工藝和產業應用技術,推動關鍵材料國產化率達到60%以上,并突破核心裝備技術。 |
|||
3月18日,記者從廣東聚華新型顯示研究院(以下簡稱研究院)獲悉,國家新型顯示技術創新中心(以下簡稱新型顯示技術中心)近日獲科技部批準組建,這是我國在新型顯示領域唯一的國家級技術創新中心。新型顯示技術中心將立足新型顯示領域發展全局,突破一批核心共性關鍵技術,形成一流的工藝和產業應用技術,推動關鍵材料國產化率達到60%以上,并突破核心裝備技術。 研究院由TCL聯合中國新型顯示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等單位組建。此次申請組建新型顯示技術中心,主要由研究院牽頭。 為何要在新型顯示領域設立該中心呢?在萬物智能化、物聯化的趨勢下,新型顯示產品需求快速增長,通過10多年的努力,我國在液晶顯示領域已經實現了追趕和超越,建立起了競爭優勢。“中國是‘顯示大國’,但全產業鏈的安全仍沒有保障,顯示產業核心材料、關鍵裝備國產化率非常低,很容易被‘卡脖子’。如目前關鍵核心材料的國產化率較低,從百分之幾到百分之三十左右。盡管有些材料我們能生產,可性能不佳。”“十三五”戰略性先進電子材料重點專項總體專家組副組長、福州大學教授郭太良指出,顯示產業是一個產業鏈的概念,“卡脖子”的常常不在面板生產這個產業鏈中游環節,而是被上游的材料、裝備所限制。從中長期看,我國更需要在材料、裝備、工藝等產業鏈領域夯實基礎,形成上下游互相促進、持續創新的局面。 造成這種“卡脖子”窘境的,既有上游材料廠商技術和產品本身的問題,也有產業鏈上下游銜接整合不夠的問題。TCL創始人、董事長李東生曾多次呼吁,我國應多措并舉加速新型顯示產業生態的發展。他說:“由于顯示材料與裝備研發周期長,加之從研發到應用缺乏關鍵的中試環節,新材料及新裝備導入面板制造的風險極高,一旦出現失誤將使面板廠商出現重大損失,因而常常出現‘不敢用’國產材料與裝備的問題。” “不僅是上下游對接不夠,更關鍵的是研發和產業出現‘兩張皮’。”郭太良補充道。 他告訴記者,為了解決存在的問題,國家相關部門提出建立技術平臺攻克難題,“要求做好三件事情,一是在現有產業中補短板,解決核心材料、關鍵裝備問題;二是明日產業中建優勢;三是前瞻部署未來產業。要實現這個大目標,只靠一家企業、一個單位,是不行的。因此必須建立一個公共的、開放共享的平臺”。 基于此,新型顯示技術中心的建立,不僅要解決技術創新本身的問題,更要進一步整合產業鏈上下游資源,促使中國新型顯示產業更好發揮協同效應。有別于其他研究機構,該中心進行了體制創新,不直接從事市場化的產品生產和銷售,以類似于“企業+研究機構”的協調模式,圍繞產業鏈建立開放協同的創新機制,強化技術擴散與轉移轉化,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輻射形成更加完善的產業創新生態。 據了解,中心將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產業發展重點,根據新型顯示領域的技術發展特點,充分利用和發揮各參建單位的優勢,面向新型顯示產業鏈的各垂直方向,分步組建創新分平臺。 |
|||
|
版權與免責聲明: 本網站注明“來源:中國建材信息總網”的文本、圖片、LOGO、創意等版權歸屬中國建材信息總網,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在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違反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建材信息總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轉載其他媒體之稿件,意在為公眾提供免費服務,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無意在本網發布,請在兩周內與本網聯系,本網經核實后可立即將其撤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