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德國水泥協會推出“水泥碳足跡等級”推動低碳水泥應用
2月5日,德國水泥協會(VDZ)宣布推出“水泥碳足跡等級”(CCC)標簽,旨在促進低碳水泥的使用。該標簽可幫助用戶根據產品的溫室氣體排放輕松識別和比較水泥產品。此舉源于德國經濟與氣候行動部(BMWK)于2024年組織的相關會議上制定的氣候友好水泥產品排放標準。該標簽可用于公共采購和私人招標,并支持可持續認證及低排放建筑項目的潛在補貼。CCC標簽根據二氧化碳排放量將水泥分為不同等級,A級水泥排放量為100-200kg CO2/t,"近零"水泥的排放量則低于100kg CO2/t。該體系借鑒了國際能源署(IEA)模式,并由行業、學術界和商業界合作共同開發。
來源:《國際水泥評論》International Cement Review
2. 圣戈班用生物液體燃料生產平板玻璃
2月7日,法國圣戈班集團在阿尼什(Aniche)工廠成功試用源自木材工業的生物液體燃料作為建筑平板玻璃生產的替代能源。在為期三天的試驗中,該燃料替代了30%的傳統能源,使二氧化碳排放量較使用天然氣減少超過80%。此次試驗的成功符合圣戈班集團的環保戰略,助力其實現2050年碳中和目標。集團致力于降低高碳排放生產方式,并推動建筑行業的能源轉型。
來源:《玻璃雜志》(Glass Magazine)
3. 住友商事推動低碳水泥技術落地
2月7日,日本住友商事株式會社宣布,與美國加州初創公司Fortera簽署合作協議,攜手旗下住友大阪水泥,共同開展低碳水泥廠的可行性研究,并計劃于2026財年在日本建設試點工廠。未來,住友商事還將探索這一模式在亞洲其他地區的推廣應用,推動低碳水泥技術的普及與發展。
來源:《全球水泥雜志》(Global Cement Magazine)
4. 三菱水泥推出負碳人工砂
日本三菱宇部水泥株式會社(MUCC)于2月6日宣布開發出負碳人工砂產品“GX-e Beads”,該產品由含鈣的工業副產物制成,并采用公司自主研發的加速碳化技術,可從每噸煙氣等來源吸收80-250公斤的二氧化碳,通過造粒和固化工藝生產出人造細骨料,使其實現凈負排放。該人工砂可在常溫下采用干法工藝生產,無需特殊反應設備。該產品可作為細骨料用于普通強度混凝土,并適用于普通硅酸鹽水泥(OPC)或摻合水泥體系,實現與傳統混凝土相當或更優的性能和強度。MUCC表示,該產品可廣泛應用于預拌混凝土及二次混凝土制品領域,為建筑行業提供低碳解決方案。
來源:《全球水泥雜志》(Global Cement Magaz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