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上午陶博會開幕后,熙來攘往的參觀人流中,有一位白發老人緩步來到一個個展廳。他看得非常仔細,不時駐足,用相機拍下一個個瓷器造型。這位老人就是淄博陶瓷界非常熟悉也非常敬仰的陶瓷專家、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張守智。年逾八旬的張教授,幾乎年年都到淄博陶博會。他走到哪里,淄博陶瓷人關注的目光就在哪里。
他是國窯紅娘
“淄博陶瓷 當代國窯”地域品牌的影響力日益顯現。“當代國窯”起始于1984年硅元瓷器代表淄博第一次進入中南海,而這與張守智教授密切相關。
張守智與淄博有著深厚淵源。早在上世紀70年代中期,山東舉行全省陶瓷行業培訓班,張守智就到過淄博,對淄博陶瓷的科研力量印象深刻。1984年共和國35周年大慶,國務院紫光閣重新在全國范圍內選用蓋杯。這個任務落在了時任中央工藝美院陶瓷系主任張守智教授身上。張守智回憶說:“當時我想,新中國成立35周年了,應該用我們自己最新的陶瓷材質,才能體現出我們的成就,我想到了淄博,那時山東省硅酸鹽研究設計院(硅元公司前身)的高石英瓷剛剛研制成功。”
高石英瓷是淄博的原始創新瓷種,是近代以來中國人發明的完全超越歐美陶瓷材質的唯一原創瓷種。張守智推薦用淄博的高石英瓷做紫光閣蓋杯,硅元公司承擔并圓滿完成了這項任務。從1984年至今已31年,高石英瓷制成的瓷器逐漸成為黨和國家多個機關最高接待用瓷。今天我們說“當代國窯”,它始于1984年的第一步,就是這樣在張守智教授引見下邁出的。
他是企業導師
從上世紀五十年代就活躍在中國陶瓷科研領域的張守智教授,如今是德高望重的陶瓷泰斗,在中國陶瓷界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在與淄博陶瓷界密切聯系的三四十年里,他的每一次推薦,對一個企業、一個瓷種來說,都產生過重大影響。9月6日上午,記者跟隨張守智教授來到一個個展廳,能真切感受到每一個企業對他的歡迎和敬重。
在華萊瓷業展廳,張守智在一個青瓷瓶前停下了腳步,看著精彩圖案在朗潤的瓶身上,他頻頻點頭。華萊瓷業總經理仇傳群趕忙迎上來說:“張教授,這就是您去年指點過的那個瓶子。”原來,去年陶博會,張守智見過華萊瓷業的產品,覺得這種器型顏色太深了,看上去有點悶,建議顏色淡一點,再清脆朗潤一些。華萊瓷業根據張守智的建議做了改進。仇傳群說:“經張教授指點改進后,這種瓶很受歡迎。”
在淄博魯玉陶瓷有限公司的展廳,一套青花瓷產品吸引了張守智的目光,他拿起一個青花瓷茶壺仔細端詳并拍下了照片。他對魯玉陶瓷董事長李玉強說:“你們研制的青花瓷,很像康熙青花,將來大有前途。”康熙青花穩重典雅,在青花瓷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比宣德青花要明快得多。能制作出跟康熙青花如此相似的陶瓷企業還不多,張守智對魯玉陶瓷稱贊有加。
他是陶瓷伯樂
從上個世紀五十年代開始,淄博陶瓷的科研力量聞名全國,先后研制生產出了滑石質瓷、高長石瓷、高石英瓷、鈉長石質瓷、合成骨質瓷等多個優秀瓷種。張守智說:“新中國60多年了,所研制的新瓷種集中在淄博。知道這有什么意義嗎?”張守智接著解釋說:“新瓷種的出現,意味著解決了陶瓷材質的問題,這是淄博對新中國陶瓷的巨大貢獻。新材質好比到超市買的菜,有了菜,廚師才能去做。陶瓷有了新材質,才有后面的造型、設計等等。”
采訪張守智時,恰巧遇到了硅元公司的老專家劉凱民,他們是非常熟悉的老朋友。張守智說:“劉老師,還有硅酸鹽的老所長、淄博的老書記杜祥榮,還有張儒嶺等,他們的創新都是獲得國家發明獎的,他們研發的材質,為淄博、為山東、為我們國家爭得了榮譽。”
除了日用陶瓷,張守智對淄博的工業陶瓷也非常欣賞。煉鋼窯爐門口的兩塊耐火磚,需要耐上千度的高溫。這種磚過去一直被美國壟斷,賣給我們一塊就80萬美元。而山東工陶經過研發,終于有了替代產品,性能優于美國產品。我們打破了壟斷,以每塊100萬人民幣的價格出口。美國人一直不相信,直到前幾年來看到我們產品才目瞪口呆地相信。
張守智說:“山東歷史上不是官窯,但山東陶瓷的歷史卻非常漫長,9000年前的陶片,在淄博找到了。有深厚的陶瓷文化,有雄厚的科研力量,新中國自主創新的陶瓷材質集中在淄博。當代國窯出現在淄博,那是實至名歸。”
(記者伊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