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自然資源部發布《新發現礦種公告》,經國務院批復,高純石英礦正式成為我國第174號新礦種。
這可是一件大事,上一次礦產家族“迎新”,還是2017年11月大名鼎鼎的天然氣水合物(可燃冰)的加入,此次公布的新礦種高純石英礦也大有來頭。
△高純石英礦
高純石英礦是指經處理后高純石英砂二氧化硅純度不低于99.995%,可滿足半導體、光伏、光學等高新領域應用要求的巖石。作為稀缺礦種,我國高純石英礦高度依賴進口。而世界上絕大多數高純石英礦集中在美國北卡羅來納州Spruce Pine的兩處礦床,采礦權擁有者Sibelco公司憑此稱霸全球高純石英砂行業,不僅壟斷市場份額,還掌握著定價權。2024年9月,該地發生颶風,全球媒體從“颶風過境沖擊世界半導體行業”的角度對此進行報道。筆者查閱2024年以及此前多年美國地質調查局公布的年度報告發現,該公司從不對外公布生產數據,讓外界對高純石英礦的產能和產量知之甚少。
近年來,我國已在河南東秦嶺、新疆阿勒泰等地區,發現多處與美國高純石英礦床相類似的高純石英礦。多家科研單位和企業開展了技術攻關,在高純石英快速篩選、深度提純、定向除雜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使得高純石英礦擁有了成為新礦種“資格”。在外部環境嚴峻復雜的情況下,此次專門設立新礦種,將極大提升我國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
一紙公告,寥寥數語,卻擲地有聲,引發了廣大網友的熱議。
論證后,高純石英礦將被列入國家戰略性礦產資源目錄,也就是通常我們說的“關鍵礦產”。高純石英礦在關鍵時刻的“亮相”,可不是單槍匹馬,“礦產家族”作為關稅戰中的“老將”甚至可以算得上是這一輪關稅戰正式打響后,率先“出馬”。
2025年2月1日,美國政府宣布以芬太尼等問題為由對所有中國輸美商品加征10%關稅。2月4日商務部、海關總署發布公告,公布對鎢、碲、鉍、鉬、銦相關物項實施出口管制的決定。在這一輪關稅戰升級后,4月4日,商務部會同海關總署發布關于對釤、釓、鋱、鏑、镥、鈧、釔等7類中重稀土相關物項實施出口管制措施的公告。
中國反制的底氣從何而來?
來看今年年初的一組消息↓
早在特朗普開啟第二個總統任期揮起關稅大棒前,中國礦產資源家底就迎來了批量“上新”,而這些都可以追溯到我國從2021年就開始的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可以說過去數年間,中國一直在為應對外部不確定性、提高自身韌性做充足準備。筆者從自然資源部獲悉,行動實施以來,我國已新發現 10個億噸級油田,19個千億方級氣田,探獲10個大型以上鈾礦床。銅、鋁、鐵等大宗礦產,鋰、鋯鉿、氦氣、稀土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礦產取得重大突破;鎢、鉬、銻、螢石、石墨等優勢礦種資源量實現較大幅度增長。
厚實的家底就是中國的底氣,在關鍵時刻總能發揮關鍵作用。
國際市場用價格“誠實”回應了中國在這些領域舉足輕重的影響力。
△鍺(圖左)和鎵(圖右)的價格從2023年7月初中國宣布出口管制措施以來一路走高。
這些攪動國際風云的主角們都有什么來頭?
其中許多都是各國關鍵礦產清單的成員。
何為關鍵礦產?
對此,各國定義略有差異,通常是指關系國計民生,對國家經濟安全、國防安全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具有極其重要影響的礦產資源。這些資源也是礦產資源宏觀調控和監督管理的重點對象。關鍵礦產對新材料、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技術、高端裝備制造、國防軍工等先進產業具有不可替代重大用途,也被稱為戰略產業的“維生素”。而對于美國和歐盟來說,他們的“關鍵礦產”還包含一層意思,那就是供應鏈存在風險。
在各國重點關注的關鍵礦產中,許多恰恰是中國的優勢礦產。
△數據來源:筆者根據中國自然資源部、美國地質調查局等機構公開數據整理,每年數據有浮動,故此處取平均值約數
圖中可以看出,中國這些礦產的產量占比大都超過儲量,這意味著中國的優勢不僅來自儲量,背后還有優質產能和完備的產業鏈作為支撐。為維護國家安全、更好履行國際義務,中國采用國際通用做法,對一些關鍵礦產進行了出口管制。在個別國家筑起“小院高墻”、鼓吹“脫鉤斷鏈”的當下,“咱家有礦”這件事,還是形成了不小的震懾力。
△路透社報道截圖
路透社以《關鍵礦產亦是中美貿易戰的關鍵戰場》為標題報道稱,“在美國列出的50種關鍵礦產中,中國是26種礦產的最大來源地,而這些礦產許多都在中國商務部軍民兩用出口管制名單里,未來如果中國高科技行業受到制裁,中國將有許多手段可以應對。”
沿著關鍵礦產這條線索,如果我們把時間線拉長會發現,關稅戰其實并不是最近才開始,一場在“去風險化”偽裝下,以 “去中國化”為真實目的的行動在美國已浩浩蕩蕩開啟多時。
△金融時報報道截圖
2021年2月24日,時任總統拜登任職后不久就簽署了第14017號行政令,啟動對美國供應鏈的全面評估,并下令對四大類關鍵產品進行為期100天的審查,包括半導體、高容量電池、藥品及其活性成分,以及稀土等關鍵礦物和戰略材料。這一行政令及其后續行動,貫穿拜登的整個總統任期,推動供應鏈重塑也成為他任期內經濟政策的一大核心。2021年6月8日,白宮發布《構建彈性供應鏈、重振美國制造業及促進廣泛增長》“百日評估”報告。
△“百日評估”報告封面
在報告中,美國承認制造業整體產能不足,在一些領域國際協調能力有限,無法獨自解決自身供應鏈的脆弱性問題,并反復強調,要“加強與盟友、貿易伙伴間的合作”,“國際盟友將是戰略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百日評估”報告中反復提及盟友
筆者梳理這份250頁的報告發現,“中國”一詞出現了200多次,比被報告中定義為盟友的加拿大、澳大利亞、德國、日本等國高出數十倍。所謂“重塑供應鏈”,實際上就是一邊拉攏小圈子,一邊把中國排除在國際合作之外。
對此,中國外交部曾回應表示,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形成和發展是市場規律和企業選擇共同作用的結果。人為推動產業轉移脫鉤,以政治力量強行改變經濟規律是不現實的,無法解決本國自身面臨的問題,也會損害全球產業鏈供應鏈。
△美國能源局發布的報告目錄
在第14017號行政令一年后,重點執行審查任務的美國能源部、美國交通部、美國農業部、美國醫療與公眾服務部、美國商務部、美國國土安全部、美國國防部,分領域給出了補充報告,羅列出具體行動計劃,筆者查閱發現,在美國能源局發布的報告中,有這樣一個專門的章節——“建立一個不依賴中國的太陽能產業鏈”,而在美國商務部聯合美國國土安全部發布的報告中,“中國”則出現了130余次,針對中國、“去中國化”的意圖昭然若揭,關鍵礦產就是吸引最多“火力”的話題之一。
△美國各部門報告封面
隨后,美國開始砸重金找礦,并積極發展礦產加工技術。而美國找礦、重塑產業鏈的目標也非常明確,全都圍繞他們認為的中國優勢礦產開展。不過,對于從冷戰以來就優先經濟效率而忽視多樣性的美國經濟來說,重造一條產業鏈并非易事。
我們以銻為例,為了增加銻的產能,美國政府近期把寶押在Perpetua Resources公司位于愛達荷州的金銻項目(Stibnite Gold Project)上。筆者查閱歷史資料發現,80多年前,這處礦坑曾經因為嚴重的環境破壞問題停產。要想重開此礦,Perpetua Resources公司需要先處理好棘手的歷史遺留問題。
△Stibnite Gold Project項目所在地
在項目遞交給政府的計劃書上,有這樣一句話:“The Stibnite Gold Project is the only identified domestic source and the only known available non-Chinese source of mil-spec antimony trisulfide”——“該項目是美國國內唯一確認的銻礦,也是唯一一個已知的“非中國”軍用三硫化銻來源。”該公司在項目介紹中多處以“非中國”為賣點,基于這個原因,美國國防部在該項目進行環境調查階段就給予了2480萬美元的資金支持,美國進出口銀行還將為項目提供18億美元的貸款。值得一提的是,這筆錢來自美國進出口銀行的“中國和轉型出口計劃”(China and Transformational Exports Program, CTEP),該項目旨在幫助美國企業在10個領域應對來自中國的競爭。2024年CTEP還為美國在智利的鈷礦項目提供了貸款。
聲勢浩大的金銻項目Stibnite Gold Project究竟何時才能產出第一克銻呢?
△項目取得森林部門的許可公告
公司官網上該項目的最新動態停留在2025年1月6日宣布取得森林部門許可,而此前他們已經歷了8年曠日持久的申請,接下來仍需為籌措資金以及獲得最終采礦許可做準備。根據公司提供的計劃表,最快也要2028年開始生產。
△Stibnite Gold Project項目計劃表
項目的投入和產出是否能達到預期或許還要很長時間才能揭曉,不過,筆者調查發現,銻在全球的分布,并未如這家美國公司宣稱的那般不均。2022年,也就是中國相關出口管制措施開始之前,世界兩大出口國中國和塔吉克斯坦出口量相當,出口額分別為1.18億美元和1.11億美元,而當年,世界最大的銻進口國是法國(進口額1.02億美元),而非美國(進口額0.74億美元)。
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 (CSIS) 能源安全與氣候變化項目負責人格蕾絲琳·巴斯卡蘭2024年初在接受美國之音采訪說,雖然美國現在的確在關鍵礦產領域變得更加積極,“但其中大部分仍然是對中國政策變化的反應,而不是主動發展更重要的礦產安全。”美國關鍵礦物研究所的利夫頓則表示,美國的問題并不是投錢就能解決的,美國嚴重缺乏以人為本的長遠規劃,大學也很少有礦業課程,“他們完全誤解了這個問題的本質,那就是如果你沒有人學習如何使用這些技術并制造它,你就會失去制造業。”
自身發展的問題尚未理順,美國還拉幫結派開啟了對中國礦業的圍追堵截。
在美國國內,美國眾議院成立跨黨派工作組——“關鍵礦產政策工作組”。在美國之外,2022年6月,美國牽頭成立“礦產安全伙伴關系”(MSP),更通俗地說,就是“礦產北約”。它的實際目的是對華脫鉤并構建西方關鍵礦產供應鏈小圈子。
近年來,中國礦業投資者在海外利益頻頻受損。2022年11月,加拿大以“國家安全”為由,強制要求剝離外國公司對加拿大關鍵礦產公司的投資,其中涉及中礦資源、藏格礦業、盛新鋰能三家A股上市公司,使得三家公司喪失投資機會。
2024年6月,澳大利亞政府,以國家利益為由要求中國投資者出售稀土礦商股權,限制中企參與稀土開采。
此外,美國還插手剛果(金)等國的礦產項目,企圖削弱中國對鈷、鎳等資源的控制權。《華爾街日報》2024年10月15日發布獨家報道,稱美國試圖挑戰中國在鈷領域的“卡脖子”地位。為削弱中國對鈷的“全球控制力”,拜登政府正積極鼓勵西方企業收購剛果(金)的鈷礦項目,同時阻撓中國企業對該國鈷礦公司的收購。
△外媒報道截圖
2024年7月英國《金融時報》曾披露,美國為阻止中國對關鍵礦產的控制,鼓勵剛果(金)國有控股礦業公司Gecamines審查這筆交易。2024年11月,路透社跟進報道稱,Gecamines為阻止剛果(金)與中國的鈷礦項目交易提供了100萬美元。
中國是全球礦產供應鏈的重要環節,中國礦產企業的海外投資,是完全基于市場經濟原則和企業發展需求的商業行為,如此這般違背市場規則、人為設置障礙的行為不僅損害了相關企業的商業利益,也為全球礦產供應鏈的穩定性帶來挑戰。
“吹滅別人的燈,并不會讓自己更加光明”。世界經濟這片海洋從來都不平靜,眼下的關稅戰只是中國經濟航船歷經的風浪之一,在與美國貿易戰交手的八年中,中國經濟韌性大大增強,應對經驗更加豐富。在廣袤中國大地上,遼闊山河中的富饒礦藏滋養著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復興路上的奮進身影鑄就出工業叢林的生機盎然,這其中,多少底氣都源自“咱家有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