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6日,全國人大代表、海螺集團荻港海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張來輝在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時說,報告就合理擴大有效投資,繼續堅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高質量發展進一步作出了部署,讓我國制造業深受鼓舞。
近年來,海螺集團抓住國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契機,實現了由原來的規模擴張型向質量效益型的大步跨越,近三年的效益呈現出百億級的增長,2018年的利潤更是接近400億元。
張來輝認為,作為一個傳統行業,海螺集團之所以能夠創造出如此好的效益,最為關鍵的還是選擇了智能化、綠色化、國際化發展的“三條路徑”。
第一條路徑就是依靠創新驅動,推動傳統產業技術升級。升級方向就是運用現代先進技術,推動產業向智能化、高效化轉型。最為明顯的則是率先在水泥行業建成了國內首個全流程智能化示范工廠,項目投運后,各類能耗指標進一步優化,生產和管理效率大幅提升。目前,專家優化控制、設備管理及輔助巡檢、數字化智能礦山等系統已在集團25家公司推廣應用。
第二條路徑就是綠色低碳發展。近年來,海螺集團持續加大環保投入,僅2017 年、2018年,節能環保改造資金就達27億多元。集團大力推廣應用高效收塵設備、水泥包裝發運清潔化運行系統等,各類污染物排放大大優于國家標準。為打造水清岸綠產業優美長江(安徽)經濟帶,集團在所有沿江和內河的下屬企業實施環保技術升級,對碼頭岸線和礦山實施美化綠化工程。
海螺集團與國外企業聯合開發城市生活垃圾處理技術,并已經在安徽、江西等10個省份成功推廣了21個水泥窯協同處置固廢危廢項目,形成年處置工業固廢危廢278萬噸規模。新開發的水泥窯協同處置城市污泥、工業固廢與危廢系統等環保技術,已形成了產業化規模。
第三條路徑就是積極“走出去”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海螺集團從2011年開始,就謀劃到海外發展。近年來,圍繞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瞄準新興市場,著手海外布局,加快了國際化發展步伐。截至2018年年底,集團已經在印尼、緬甸、柬埔寨、老撾、泰國、俄羅斯等“一帶一路”沿線11個國家和地區,注冊設立21家公司,發展了23個項目載體,累計完成投資近100億元。
但是,張來輝表示,目前傳統產業污染物排放水平參差不齊,有超標排放、達標排放和超低排放三種類型。針對提高企業內在動力,建議在環保管控方面,防范“一刀切”現象,同關同停和同比例限產在相同產量的前提下不能起到降低污染物排放的作用,還會造成階段性供應緊張,產生價格波動。要用市場化的思路改革創新環境治理方式,可以國家排放標準為基準,排放濃度下降比例看大的企業,提高企業產能發揮率,倒逼企業加大投入和新技術研發使用,更為有效地降低污染物總體排放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