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來,國務院國資委高度關注戰新產業發展。中國建材積極發揮國有資本投資公司優勢,深刻把握戰新產業技術迭代快、研發周期長、市場導入難等特點,在內生式增長的基礎上,加快重組整合外延式發展,所屬企業形成100億元—50億元—10億元營收梯度產業格局。中國建材連續3年戰新產業營業收入超千億元、利潤總額超百億元,預計2024年戰新產業收入占比超過38%,第二增長極正在加速崛起。
聚焦主業、外引內育,錨定重組整合“新方向”
中國建材堅定國有資本“三個集中”戰略方向,圍繞非金屬材料制造與資本投資主業,加快戰略性并購、市場化重組、專業化整合,不斷增強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競爭力。
通過戰略性并購,強化關鍵材料安全支撐。中國建材堅持戰略理性,緊緊圍繞增強核心功能,在“卡脖子”材料領域積極開展并購重組和戰略性培育。通過并購碳纖維企業中復神鷹,并持續長達十余年戰略資本投入,先后突破T700、T800、T1000、T1100級等系列高性能碳纖維工業化量產技術,打破美日等西方技術封鎖,實現航空航天、國防軍工等領域的國產化替代,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建成“央企十大超級工程”西寧碳纖維萬噸基地,成功登陸科創板,在夯實國家關鍵材料安全支撐的同時,實現了國有資本保值增值。
通過市場化重組,夯實國計民生材料基石。中國建材堅持經濟理性,緊緊圍繞提升核心競爭力,基于市場空間、行業周期和自身獨特優勢,在新能源、消費建材等國計民生領域,積極開展市場化重組,打造戰新產業龍頭企業,推動新技術、新產品“飛入尋常百姓家”。新能源領域,通過自主技術聯合重組行業前十的湖南中鋰、合資成立專注鋰膜裝備的中材大裝,快速實現鋰電池隔膜市占率躍居行業前三,掌握成套核心裝備技術,入選“9+6”戰新產業工業母機任務清單。消費建材領域,通過聯合重組國內行業前三的泰山石膏、山東萬佳,形成全球規模最大的石膏板業務;通過聯合重組蜀羊、禹王、澳泰等優勢防水品牌,一舉成為防水行業領軍企業;通過聯合重組百年涂料企業天津燈塔和民族涂料品牌嘉寶莉,涂料業務快速進入全國前十,形成覆蓋建筑涂料、工業涂料、藝術涂料等全領域細分市場的新業務增長極。
通過專業化整合,優化國有資本配置效率。中國建材堅持聚焦主業,緊緊圍繞提升國有資本配置效率,積極推動央企間、集團企業間的專業化整合,著力打造經營管理集約化、專業化領軍企業。在集團外部,通過資產置換、業務整合、委托經營等方式,與中國交建共同打造首個央企間A+H股資產重組整合的典型范例,樹立了央企、央地間互利共贏的整合樣板。在集團內部,通過股權轉讓、增資擴股等方式,完成風電葉片、高端裝備等業務整合。風電葉片業務,整合中材葉片和中復連眾兩大葉片業務單元,在技術、生產、銷售等方面實現協同增效,形成百億級收入、全球規模最大風電業務平臺,市占率穩居世界第一。高端裝備制造業務,將合肥水泥院、天津水泥院兩大甲級設計院整合為統一的裝備集團,在冷熱端技術、系列化裝備制造等方面形成協同效應,進一步提升了全球競爭力。
投資引領、創新驅動,探索重組整合“新模式”
中國建材堅定圍繞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創新配置生產要素,積極開展技術并購、初創公司并購和產業公司并購,著力探索戰新產業重組整合新模式,加快在戰新產業形成現實生產力。
以技術并購,助力關鍵領域技術突破。中國建材圍繞新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前沿,在自主創新的基礎上,積極關注業內技術創新動向,適時開展技術并購,快速彌補技術、專利、人才短板,加快縮短創新周期,筑牢產業創新的技術基座。在光伏領域,并購德國薄膜太陽能電池技術公司CTF Solar,快速獲取碲化鎘太陽能電池核心技術和相關專利,常年保持碲化鎘發電玻璃光電轉化效率世界紀錄,在國內快速形成規模化生產能力,產品用于奧運場館、雄安新區、博鰲近零碳示范區等重要項目建設,打造了全球單體規模最大的薄膜光伏建筑一體化項目,為我國建筑節能與綠色建筑發展提供了有力材料支撐。
中國建材所屬中復神鷹高端碳纖維工廠
以初創公司并購,助力產業轉型升級。一方面,中國建材圍繞產業創新前沿,尋找有一定技術基礎和技術成長潛力的初創企業標的,積極開展并購重組。比如,通過并購中復神鷹并支持其持續創新突破,碳纖維成為中國建材纖維及復合材料產業升級的關鍵驅動因素之一,為風電葉片大型化、氫氣瓶輕量化及國產大飛機航空復材國產化提供了有力支撐。另一方面,中國建材積極發揮基金“前哨”“觸角”作用,參股投資前沿戰新產業,為適時切入新賽道做好儲備。設立國材基金,投資第三代半導體企業天岳先進,實現科創板上市。發起設立首期規模150億元的新材料產業基金,助力新材料、半導體等產業跨越成果轉化“死亡谷”,為集團培育未來主業遴選賽道,同時領投和撬動社會資本近200億元,支撐集團先進陶瓷、高端復材、發電玻璃、鋰膜等加快產業化進程。
以產業化并購,助力產業布局優化。中國建材圍繞成熟產業,通過并購優質產業化公司,不斷擴張收入規模、銷售渠道、客戶資源等,實現市場份額和產業競爭力的提升。2021年以來,完成22項戰新產業并購,交易對價近80億元、在集團全部并購項目中占比超70%。玻璃纖維、石膏板、風電葉片等產業營收達到100億元級板塊,光伏玻璃、玻纖制品、耐火材料、優質浮法玻璃等產業營收達到50億元級,顯示材料、防水卷材、鋰電池隔膜、碳纖維、先進陶瓷、氣瓶等產業營收達到10億元級,石墨新材料、高端石英材料、發電玻璃、人工晶體等產業營收達到億元級。
協同增效、優化機制,激發重組整合“新活力”
并購只是起點,深度融合才是“1+1>2”的關鍵。中國建材強化投后管理,統籌推進業務協同、機制創新、管理融合,以融合達成共識、以協同創造增長,通過賦能式并購實現共建、共享、共贏。
深化業務協同,實現“硬聯通”。中國建材并購重組涂料頭部企業嘉寶莉后,把深化業務協同作為實現投資并購價值最大化的關鍵。一是接過來。堅持“快+穩”,圍繞治理機制、管理體系、業務銜接3方面14個工作條線,多線推進、清單管理,有序做好原有業務和團隊銜接,確保過渡期核心骨干隊伍穩定并有效發揮作用。二是整合好。堅持“整合先行”,在約束性報價前即提早謀劃整合方案,制定“百日—年度—三年”計劃,強化黨建引領、整合品牌形象、加強宣貫融合。三是提上去。堅持“存量做穩、增量求進”,推動生產端產能布局互補、產品端品類縱深提升、成本端議價能力增強、銷售端品牌渠道共建、研發端技術平臺共享。嘉寶莉連續中標央國企集采大單,累計采購降本超1億元,經營業績跑贏大市,建筑涂料規模效益穩居全國前列。
強化激勵約束,實現“軟聯通”。中國建材聚焦市場化經營機制,統籌合規性與靈活性,科學設定激勵約束策略,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和內生動力。一是創新使用激勵工具。推出5類9種激勵工具箱,針對并購企業特點合理采用股權類或現金類激勵工具,保留被投企業原控股股東、重要股東的部分股權,強化利益綁定。識別并評估關鍵崗位人員的能力和水平,針對性制定可落地的人才保留計劃或更換方案。二是優化業績補償模型。“一企一策”合理設置業績補償模型,盡可能分期支付交易金額,以實現業績補償的金額覆蓋、時間覆蓋,既能約束原管理團隊認真履職、實現并購后平穩經營,又能最大限度保障重組方利益。三是強化指標考核約束。對標的公司、投資主體核心團隊開展同步考核,以投資并購效益實現情況作為重要考核指標,納入“兩書一協議”,強化投資后評價結果與戰略管理、投資決策、資源配置、風險防控聯動。
加強管理融合,實現“心聯通”。中國建材并購全球知名礦石破碎技術裝備供應商德國HAZEMAG公司后,大力推動戰略、治理、文化等融合,實現雙方價值認同、心意相通。HAZEMAG近三年營業收入復合增長率14%、經營性現金流復合增長率86%。一是戰略融合。堅持“有進有退”,注重業務遠期潛力和戰略價值,聚焦裝備主業深耕細作,果斷退出EPC業務,強化裝備與中材國際工程業務資源協同,嫁接優勢資源持續提高工程裝備、備品備件業務規模。二是治理融合。打通國際并購的投后治理難點,規范法人治理結構,在強化出資人有效管控的同時,理順“有限介入”授權管理體系,對高管團隊賦能支持,充分調動積極性主動性。三是文化融合。熟知掌握所在國的法律法規、商業慣例、風俗習慣等,定期開展雙方戰略研討會和業務對接會,深入踐行ESG理念,打造更有溫度和情懷的跨國企業形象。
下一步,中國建材將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國務院國資委部署要求,聚焦增強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競爭力,積極運用并購重組和專業化整合方式,深化戰新產業布局,優化資源配置效率,加快打造非金屬材料產業新質生產力,更好發揮科技創新、產業控制、安全支撐作用,為推動國有資本“三個集中”、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作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