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禹州的第九屆中國鈞瓷文化節,在陶瓷展示的固定流程之外,發生了幾起不同尋常的事件——中國工藝美術協會美術陶瓷分會成立;中國環境藝術陶瓷生產基地在禹州掛牌;禹州市政府與河南工業大學設計藝術學院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河南工業大學設計藝術學院與恒升花盆企業簽訂戰略合作協議。
在許多人包括行業人士仍在打聽“環境藝術陶瓷”是個什么概念的時候,禹州市政府已經率先出手,搶到了這塊大蛋糕。
由河南省工藝美術行業協會與大河報大河收藏共同主辦的環境藝術陶瓷產業發展論壇與環境藝術陶瓷博覽會同期舉辦,更深入而直觀地為人們解讀“環境藝術陶瓷”。論壇云集行業大腕、學院派及本土企業人士,兩個戰略合作協議的正式達成,將開啟一個可見的產業未來。
“工藝美術+設計”讓生活更美好
正如中國工藝美術協會會長周鄭生的發言指出,環境藝術陶瓷概念的提出,傳遞的其實是一個理念——藝術改變生活,藝術融入生活。
他說,環境藝術陶瓷是指能夠保護和增強人類生存環境,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并和人們生活密切相關的陶瓷產品的總稱。環境藝術陶瓷具備三個特征:環保性,藝術性,實用性。在產品種類上,環境藝術陶瓷主要包括:藝術潔具、藝術墻地磚、室內裝飾瓷、建筑裝飾瓷、廣場道路景觀瓷等。
中國工藝美術協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王山特別強調了環境藝術陶瓷的人性化,為人居環境服務,它的綠色、環保,它的藝術性,無不是美化人居環境的要求。“環境藝術就在我們身邊,在我們行業,在我們的社會生活當中。”環境藝術,正是為人創造美好的生活而存在。
2014年《國務院關于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若干意見》中提出,“堅持保護傳承和創新發展相結合,促進藝術衍生產品、藝術授權產品的開發生產,加快工藝美術產品、傳統手工藝品與現代科技和時代元素融合”。該意見為環境藝術陶瓷產業指明了方向——積極推進工藝美術產業與現代科技和設計服務融合發展,著力在環境藝術陶瓷產品中融入創意設計、現代科技和時代元素,形成新的附加值和新的業態。
“工藝美術+現代科技、工藝美術+現代設計、工藝美術+互聯網+金融等都是我們要探索發展的道路。”周鄭生說。
企業遇見學院派
兩個戰略合作協議的簽訂,并非突然發生,河南工業大學設計藝術學院參與陶瓷產品設計的活動已經持續多年,成果斐然。院長王慶斌在論壇上就花盆設計發表演講,既是針對與恒升花盆企業的合作協議,也是學院派與企業結合的一個思路呈現。對于在座的幾位企業家來說,頗有教科書的意義。
從花器的外延,到其應用的場所與氛圍,所涉每個概念都可以形成一個產業。不同風格、材質、器形的考究,材質與內容如何和諧組合,肌理、質感、色澤等美學設計元素的應用,器物與人居環境如何契合,直到上升到文化層面。“我們設計的不是花盆,不是簡單的一個容器,是盆景,是產業鏈。”
配合幻燈播放海量的圖片,王院長的演講明白曉暢,而又鞭辟入里,臺下的企業家們看得興奮難耐。“我們以前去潮州、東莞、景德鎮都找過設計師合作,希望在設計這塊有突破,但結果總是失望,脫不開舊框框,我們要的是脫胎換骨的改變,今天一聽,思路一下打開了!”恒升陶瓷負責人興奮地表示。
河南工程學院藝術設計學院申洋老師致力于環境藝術陶瓷產業發展研究,在論壇上與大家分享了她的研究成果,河南的環境藝術陶瓷產業,問題尚多,前景可觀,大有可為!
小器物,大產業
走馬環境藝術陶瓷博覽會,亮點不少。和源養生瓷致力于廚房的藝術,高溫炻瓷融合了陶的環保與瓷的致密,時尚亮麗的色彩使日常餐具、茶具變成藝術品;扒村席家窯坊潛心恢復扒村窯的瓷上水墨藝術,手工繪制的墨彩淡雅宜人;孫氏皇陶瓷業集團的仿古琉璃瓦、青灰瓦等產品,恰好迎合了當下小城鎮建設、文化古鎮建設的需求,非常俏銷……可以想見,更多的設計力量與創意元素加入之后,我們將看到更多樣的產品,更多元的產業生態。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孔相卿是中原壺的首創者與產業引領者,他說,我國傳統工藝品都是人們生活中的實用器,不同的歷史階段和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生活方式,造就了不同形式的器物,這些器物也記錄著當時的審美取向、生活方式和制作技藝。有些器物雖然退出了日常生活,卻成為收藏陳設品,并形成強烈的中國文化元素和歷史符號。
在中原壺的研發創作中,解決工藝問題,滿足基本功能之外,孔大師將中原民俗文化元素、裝飾習慣融入壺形設計,以窯變鈞瓷的色彩來表現當今的茶器,形成個性鮮明、藝術形式獨特的中原茶器。而今茶壺創作已風行中原地區各個窯場,涌現出一批具有中原地區藝術個性的中原壺,正在形成一個巨大的產業群體,并帶動包裝、運輸、營銷等相關產業發展,線上線下、網絡實體,形成一個完整的產業鏈條。
茶器雖小,成就的產業很大;環境藝術陶瓷,小器物,大產業。